1、《三毛从军记》
中国最好的漫改电影,没有之一; 小时候看,会笑,现在看,会哭; 我们人人都是三毛; 现在再看才知道这个演员叫魏宗万,也才知道这个演员演的有多好。很喜欢这种魔幻现实的喜剧,在当时足够先锋也足够有讽刺力度。但笑料情节有些过于拼凑,甚至超过了荒诞喜剧的底线。李颖的表现真是媚到了骨子里,太惊艳了。
2、《巧奔妙逃》
幽默与反战主题的平衡 影片以轻松诙谐的叙事方式展现战争中的荒诞,但内核严肃,通过日军指挥官佐佐木(前音乐教员)对艺术的执着,暗喻战争对人性的扭曲。这种“笑中带泪”的手法,既避免了传统抗日剧的刻板化,又深化了反战表达。简配版本的中国虎口脱险,把握住了这类型电影的精髓,敌我双方都在犯二。
3、《举起手来》
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这部绝对是印象最深的一部了,其他诸如地道战地雷战虽然通过光碟看过很多遍,但剧情早就忘干净,唯有它记忆犹新。 现在看来没多好笑,但小时候看的时候真的差点笑抽过去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片子不是特别好的电影,情节充满了意淫与丑化敌人,但当年它真的给童年的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,这就足够了。
4、《甲方乙方》
先吐槽下这个电影周,选片质量不高,排片也不多,送票都没人看,好在甲方乙方还不错,但用的片源质量太差,好歹加个字幕,真是太应付了。 回到电影,真挺有意思的,有点像拼盘式喜剧,叙事方式有点小品,但效果还是不错的,几个段落观感逐步降低,因为前面是正经在玩剧本杀,到后面就不免要多讲点大道理,教育意义加煽情,最后感觉已经没意思了。相比之下,更能反映现在喜剧电影的乏味和套路。
5、《站直啰,别趴下》
三个人各自处于不同的立场,也没一个人是完全的好人或者坏人,那些所有的小心思,让人觉得有趣。大家都从各自利益出发,又有着个人立场鲜明的个人风格,有趣至极。完全符合我对电影的一部分需求,像生活,符合人心的平常的复杂性,且人生的发展趋势不需要大起大落,平常人平常事。台词许多都很有深意。
6、《少爷的磨难》
特别有译制片的感觉,或者说是一部built in译制片,从自然铺平language barrier到中式锣鼓烘托交响乐,从军阀抢亲到洋人尽调,从主仆易位到囚车互怼,无不展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光怪陆离和金钱本位,说书人扛起镜头聚焦主角,这一刻谁在戏里谁在戏外?!后人的谈笑皆为前人的戏谑,今日的安宁尽是昨日的冒险。
当年内地水准最高的6部喜剧片,全看过的就暴露年龄了!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